乳品“新國標”中“生乳”的兩項指標比過去明顯放寬:蛋白質含量從1986年的每100克不低于2.95克降為不低于2.8克,菌落總數(shù)從2003年的每毫升50萬上調至200萬。
由于生乳的蛋白質含量和菌落總數(shù)兩項重要指標比舊版標準有明顯下降,從6月起開始實施的“新乳品國家標準”一直是爭議焦點。對此,衛(wèi)生部官員7月13日回應稱,乳品國家標準符合國情和產業(yè)實際。
不過,該解釋無法消費者的擔心。專家指出,“符合國情和產業(yè)”不等于“符合健康和質量”。面對降低了標準的“新國標”,本期記者請專家來為您支招,給消費者提供一些喝上優(yōu)質奶的小竅門。
原料奶低質影響乳制品
對策 看營養(yǎng)成分表計算蛋白質
乳品“新國標”中“生乳”的兩項指標比過去明顯放寬:蛋白質含量從1986年的每100克不低于2.95克降為不低于2.8克,菌落總數(shù)從2003年的每毫升50萬上調至200萬。
乳業(yè)協(xié)會常務理事南慶賢教授介紹,“生乳”(即原料奶)雖不被消費者直接飲用,卻是一切乳制品的原料。“原料奶不影響乳制品質量”的說法是錯誤的,后期工藝再先進,原料奶質量不好,乳制品總體質量也會受影響。
新標準中蛋白質2.8克是“合格線”,但事實上相當多的乳制品能達到良好甚至標準,即蛋白質含量達到3克甚至更高。好的乳制品蛋白質含量等指標通常高于普通乳制品,這一點消費者可通過營養(yǎng)成分表自行鑒別。
不過由于原料奶的采購成本等原因,市場上的乳制品往往是“優(yōu)質優(yōu)價”,消費者可以根據(jù)自身需求選擇。
原料奶蛋白質含量下降
對策 選低脂脫脂和“閃蒸”奶
原料奶每100克的蛋白質含量降到了2.8克。專家指出,乳制品中蛋白質含量會受影響。
農業(yè)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(yǎng)工程學院副教授李興民介紹,發(fā)達國家該指標要求在3克以上,但我國大部分達不到2.95克標準。一些養(yǎng)殖戶連2.8克都達不到,如果強制他們達到2.95克的標準,反而會促使他們暗地以加入三聚氰胺等手段來勉強達標。原料奶還受季節(jié)影響,夏天奶牛飲水多,原料奶營養(yǎng)成分也不如冬天。
專家建議,如果消費者中意高蛋白質含量的乳制品,可選擇低脂奶(粉)或脫脂奶(粉)。此外,部分企業(yè)已能做到在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的情況下采用“閃蒸”工藝或其他工藝來去掉牛奶中部分水分,提高蛋白質含量,所以經過“閃蒸”的乳制品也可以選擇。
專家還提醒,消費者對原料奶蛋白質含量降低不必過于緊張。牛奶不是人飲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。而且每天喝500克牛奶,也能攝入14克蛋白質,外加食用肉類和雞蛋,成人大都能達到營養(yǎng)學會建議的蛋白質攝入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