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到今,誰都知道“民以食為天”。是一個禮儀之邦,人們對“禮儀”的表達,往往體現(xiàn)在“吃”上!拔骞取睘轲B(yǎng),“五果”為助,“五畜”為益,“五蔬”為充。除此之外,還有“五色”、“五香”、“五味”之要求,并戲稱“人生無大事,‘吃’就是的事”。既然吃是“大事”,“食以安為先”就自然成為人們生活的基本要求。
縱觀歷史,為了飲食的,我國歷朝歷代都對“吃”作出嚴格規(guī)定。從周朝“五谷不時,果實未熟,不粥入市”,到唐代一旦發(fā)現(xiàn)有危害百姓的食品,輕則杖打,重則處以絞刑。到了宋代,除了繼承唐代律條外,還組織行會充當本行業(yè)擔保人、監(jiān)管人、責任人。
現(xiàn)今,針對食品,我國政府制定了更多更具體的法律法規(guī),包括《食品法》、《農產品質量法》、《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》等,并采取了各種嚴格的監(jiān)管措施。但食品事件為什么還屢屢發(fā)生呢?我以為,首先是食品生產者、經銷商道德上的嚴重缺失。沒有道德,就沒有了良心;沒有良心,也就泯滅了人性。一個沒有人性而從事生產加工或經營的人與企業(yè),能做出合理合法的事嗎?回答是否定的。
道德是人的根本,代表人的尊嚴和名節(jié)。幾千年來,我國人民信奉“禮、義、廉、恥”,稱之為“國之四維”。四維不張,國將不國,四維之中,知“恥”是底線,否則就是厚顏無恥。只有先做人、后做事,堂堂正正行事經商,才是真正的人。
我們有傳承了幾千年的道德傳統(tǒng),我們有“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”的美德,維系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幾千年文明,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創(chuàng)造力,正是她讓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立于不敗之地——這,就是道義的力量,就是道德的力量!
論及社會的發(fā)展與進步,我認為,除了靠法制管束外,還要靠道德約束的力量去支撐。法治是被動的舉措,道德則是主動的修為。
法制可以維持社會秩序,起到管束和制約作用。天網恢恢,疏而不漏,做傷天害理的事,自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。
那么,怎樣才能不使自己的言行有失偏頗,不做危害人民、危害社會的事呢?我以為,一個十分有效的辦法,就是要在自己心中自覺地設立道德法庭,時時刻刻審視自己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是否符合道德標準。
道德建設雖然是全社會的事,但因為食品生產與銷售直接關系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,所以該行業(yè)的道德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。如果當初三鹿牌嬰幼兒奶粉生產者和原材料提供者心中有道德法庭,用以審視自己的生產制作行為,合則行,違則避,乃至拒,就完全可以避免這些不應該發(fā)生的事情。
有一句話說得好:食品是靠人做出來的,不是靠人管出來的。智由心發(fā),行由智發(fā)。對于一個從事食品生產加工、銷售經營的人或企業(yè)來說,如果心里沒有老百姓,整天為自己謀利益,法律條文再熟悉也沒有絲毫意義。只有生產企業(yè)自設道德法庭,才會用道德和道義來約束自己,從企業(yè)自身的素質、質量管理水平、自控能力和自律守信入手,抓好質量基礎,從科研、種植養(yǎng)殖、收購、加工、包裝、運輸、銷售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做符合道義的事,掙合乎道德的錢,堅決不做見利忘義、傷天害理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