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來臨,在快餐店里來一杯冰爽的可樂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,對可樂里放冰塊很多人都以為只是為了降溫,其實不是這樣的,可樂加冰不但降溫還可以增加口感,喝起來更加爽口!
根據(jù)目前已知的證據(jù),可樂等碳酸飲料的爽快口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:
1.氣泡對舌頭的觸覺或痛覺刺激。也就是小泡泡在舌頭上噼里啪啦爆炸的激爽感覺。我們很容易的就會以為這是碳酸飲料口感的主要原因。但實際上,事情沒有這么簡單。
研究人員準備了兩組相同的碳酸飲料(二氧化碳濃度相同),一組用技術(shù)手段升高氣壓,使得飲料喝到嘴里的時候無法產(chǎn)生氣泡,另一組正常氣壓,喝到嘴里時會產(chǎn)生氣泡。
實驗結(jié)果是,只要二氧化碳濃度相同,喝的人并不覺得這兩組飲料在口味上有特別明顯的差別。也就是說,就算沒有了氣泡對舌頭的刺激,只要飲料中含有足夠的二氧化碳,也幾乎一樣好喝。
所以,小氣泡在舌頭上的爆炸產(chǎn)生的刺激,并不是碳酸飲料產(chǎn)生爽快口感所必須的。它的作用,似乎主要是錦上添花,給原本就很好喝的碳酸飲料增加了幾分舌尖上的刺激。
2.二氧化碳轉(zhuǎn)化為碳酸帶來的味覺刺激。我們知道,飲料中二氧化碳濃度越高,口感會越強烈。既然氣泡的作用不是必要的,那飲料中的二氧化碳如何產(chǎn)生爽快的口感呢?
科學家發(fā)現(xiàn),就像感受酸、甜、苦等味道一樣,我們主要是用舌頭上的味覺細胞來感受二氧化碳的刺激。二氧化碳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味覺細胞。在一些味覺細胞表面,附著著一種酶,可以把飲料中的二氧化碳轉(zhuǎn)化為碳酸。這些碳酸就會刺激專門感受酸的味覺細胞,并將這種感覺傳到大腦,產(chǎn)生爽快感。
一個有趣的現(xiàn)象,就是有些登山愛好者,會服用預防高原反應的藥,比如乙酰唑胺。當他們爬完山之后喝啤酒慶祝,卻完全喪失了平時的口感,就像喝沒氣的啤酒一樣。實際上并不是真沒氣了,氣泡有的是,而是他們吃的藥正好抑制了那個舌頭上將二氧化碳轉(zhuǎn)化為碳酸的酶,阻止了碳酸的產(chǎn)生。
二氧化碳雖然很充足,但由于沒有被轉(zhuǎn)化成碳酸,此時的味覺細胞便無法通過碳酸“感知”到二氧化碳的存在,不能產(chǎn)生爽快的味覺感受。換句話說,乙酰唑胺會讓飲料中的二氧化碳瞬間喪失了存在感,暫時萌不起來了。
所以,由于低溫的飲料能溶解更多的二氧化碳,多加點冰肯定好喝,別等到都化了就行。冰加的太少了hold不住這個溫度。另外,基于某些我們還不太了解的生理學原因,降低溫度可以讓我們在喝碳酸飲料時舌頭感受到的刺激更加強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