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、飲料、化妝品,等等,這些產品在保質期內的幾天,你是扔還是用呢?這是個問題。有營養(yǎng)學家指出,保質期的定義是“產品在正常條件下的質量期限”,這意味著,在保質期內商家對產品的質量負責,但保質期不等于可使用時間。比如大米、咖啡等食品,在保質期過后,從安全性角度仍是可以食用的。
中科院院士、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嚴純華并不這么認為:“絕大多數情況下,產品包裝上所標示的保質期是在‘該產品在運輸、儲藏、銷售過程中始終在適當條件下(如適當溫度和濕度、封裝無破損、產品無污染等)保存’這一前提下估算得到的。由于產品在這些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經歷溫度等的變化——特別是疫苗等醫(yī)療用品更是如此,產品包裝上所標示的保質期并不具有充分的可信度,這可能會對公眾健康產生威脅!
兩種觀點針鋒相對,但有一點雙方達成共識:保質期并不是認定食物是否變質的標準。這反而讓糾結于“扔還是用”的朋友們更加迷茫:我們該如何判斷是否變質?
嚴純華等人主導的“變色智能標簽”相關研究,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。
這是一款據稱“可指示易變質包裝產品實時質量”的“變色智能標簽”,研究人員巧妙地利用化學中常見的變色反應,實時地指示包裝產品的質量。
記者了解到,此前已有一些技術致力于解決易變質食品質量監(jiān)測的問題,比如采用數據記錄器跟蹤并記錄產品所經歷的溫度變化。這些技術往往成本較高,且難以完全覆蓋產品“從生產商到消費者”的整個過程,而且消費者很難直觀讀取其中所記錄的信息。
相比較而言,變色智能標簽“性能更可靠,安全性高,并且其原料也并副作用。
嚴純華對它的產品化充滿希望:”這款標簽有望將目前的產品質量監(jiān)控范圍拓展到從生產商到消費者的所有環(huán)節(jié),并將監(jiān)控精度推進到單個包裝水平,具有很高的潛在應用價值!